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
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
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
「仁」是儒家的核心價值,是禮樂的原則,君子明禮才能知進退;「仁」要有真實的意義,就要靠禮樂去實踐。禮是倫理道德的具體行動,不講求仁、禮,倫理道德就要落空;但仁不是空談,是要踐行的,是需要見諸行為的。要見諸行為,便須由禮儀規範做起。然而在孔子的時代 已經是周文疲弊,禮壞樂崩,「仁」的理想更是遙遙無期。周公所造的禮樂典章制度,到春秋戰國時代,貴族的生命墮落腐敗,都只成了空架了,是窒息我們生命的桎梏。因此周文的禮樂 典章制度都成了外在的,或形式的,如此 沒有真生命的禮樂就是造作的、虛偽的、外在的、形式化的,這 些聯想統統出現。
禮樂要有真實的意義、要有價值,你非有真生命不可,真生命就在這個『仁』。所以仁這個觀念提出來,就使禮樂真實化,使它有生命,有客觀的有效性。當時,周文之所以疲弊,禮樂之所以崩壞,是因為「禮」對當時的貴族 而言,是僅剩空架子的外在形式。所以孔子說「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 而不仁,如樂何?」「禮云禮云!玉帛云乎哉?樂云樂云!鐘鼓云乎哉?」假使身為人卻無仁,那麼即使日日演奏著音樂,空有一大套禮數的虛殼又有何意義呢?一個人如果沒有內在的仁心本質,僅有其外在 的形式表面上合乎禮的制度節文,又如何稱得上算是禮呢?是故,禮是 因為有了仁,方才有了真實的生命。 面對「周文疲弊」的問題,當時的諸子百家各自提出對應之道。王邦雄先生說:「先秦諸子百家思想,皆通過對周文的反省,而展開了其特有的進路。」孔子看到這種現象,知道只能從「禮」來恢復「仁」, 認為只要能「攝禮歸仁」、將周文生命化,就能夠使禮樂成為有效的制度。即從聖人依人之心性所制訂的禮節規範,來降服、克制我們的妄心,讓我們皆能依禮來待人行事。依禮而行,可以讓我們行於外而誠於中,克己復禮,慢慢的回復到合情合理的本心。於是,孔子乃繼周公之後,以「仁」來發揚禮樂文化,提出「君子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」,禮樂 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。而禮之本為何?可由孔子講《儀禮》孔門後學所記錄之《禮記.曲禮》看出端倪: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,決嫌疑,別同異,明是非也。…道德仁義, 非禮不成,教訓正俗,非禮不備。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,非禮不定。宦學事師,非禮不親。班朝治軍,蒞官行法,非禮威嚴不行。禱祠祭祀,供給鬼神,非禮不誠不莊。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。
此處指出「禮」之功能包羅萬象,不但能「定親疏,決嫌疑,別同異,明是非」甚至連「道德仁義,非禮不成」,從陽間之「教訓正俗、分爭辨訟」,到陰間「禱祠祭祀,供給鬼神」均不能無「禮」。 而這個「禮」,即國家的政治制度、法律規範和倫理道德。孔子是儒家的開創者,向來以繼承西周文化為己任,子曰:「郁郁乎文哉,吾從周」,其理想的禮樂教化乃是「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」的周文。繼周公制禮作樂之後,他刪詩書、訂禮樂、贊周易,修春秋…,不但提出了完整的生活倫理結構與社會政治理念者,並大開私人講學之風氣,秉持著「有教無類」與「誨人不倦」的精神,使得教育不再是貴族專屬的權利,只要有心向學者,不論身份貴賤,家境貧富,人人皆得列其門牆。 司馬遷言:「孔子以詩書禮樂教,弟子蓋三千焉。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。」孔子能有三千弟子,此乃孔子教學認真,又能注重個別差異,不論學生智商高低或年齡長幼,皆能因材施教,才使得眾弟子皆有所領會,並能依自己的能力去實踐,這才使得孔子欲救「周文疲弊」之「仁」教得以順利的展開。
孔子提倡「修己」、「克己」和「慎獨」,孟子主張「養身」、「養性」 和「養氣」。儒家認為,為了國家的興旺發達與國泰民安,「自天子以至 庶人,皆以修身為本」,強調「修身」是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前提 和基礎。儒家還認為,「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,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」就是說,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猶如樹的根,國家的興旺猶如茂盛的枝葉,如果樹根枯萎了,又怎麼能有茂盛的枝葉?強調個人的修身養性關乎國家的繁榮昌盛。 孔子認為,達到「仁」的唯一條件是「克己復禮」,即克制自己一 切不符合「禮」的思想和行為。恢復周禮是孔子建立儒家核心價值「仁」的唯一途徑。雖然當時的「禮」已然只是形式而少有實質精神,然而孔 子堅持保持禮的形式文貌,期待從文貌能昇華到禮的精神,再從禮的執 行,慢慢使自己的行為合於理」,由外而內,由他律到自律,進而回 歸到仁心的自覺發用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西遊記
西遊記 人生如戲·但看先哲這篇《修行即是一部西遊記》: 西遊記演角色扮演,意馬馳騁八識馳衍;不是別人皆自導演,識轉智慧安然無間;過程曲折阻礙難前·意馬牢拴駕馭恆遠; 精采好戲不斷上演,心猿鬧弄緊箍念咒;人生何嘗不是演戲, 心中默念五字真言;修道亦是橫逆考驗·日久功純止息妄念; 西...
-
彌勒真經-嬰兒姹女常持念-略探「嬰兒」之意 對於身心健康,除了保持簡樸以外老子還主張「歸真」,希望人們的心性都能回復到其最初始的真性狀態。那麼人的最初始真性狀態是什麼呢?就是「嬰兒 狀態」。人類嬰兒時期無任何心機,全憑生理自然真性運作,所以老子認為嬰兒 是最接近「道」性的。因...
-
一杯茶湯的管理——司茶人 “一杯茶湯的管理”,短短一句話,但卻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、技術體系、藝術體系、美學體系,終始本末,缺一不可。茶事中,人是其主體,茶是其客體。人與茶的每一次相遇,共同創造的皆是美好茶湯之作品。 行茶,首先需要的是一個茶空間,一方...
-
◎如何在家修 師言。善知識。若欲修行。在家亦得。不由在寺。在家能行。如東方人心善。在寺不修。如西方人心惡。但心清淨。即是自性西方。韋公又問。在家如何修行。願為教授。師言。吾與大眾說無相頌。但依此修。常與吾同處無別。若不 依此修。剃髮出家。於道何益。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