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

《壇經》修證法門特色 》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

《壇經》修證法門特色 》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,惠能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,《壇經》記載了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以及開導信徒的言行,是研究禪學思想的重要典籍。故《壇 經》是禪宗最重要經典之一。禪宗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心地法門,它是一條修行的捷徑,教導眾生從內心入手,能使眾生快速的開啟內在的智慧,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。故又稱為頓教法門。惠能引導修行者立足於真心,從不同的切入點契入的修行,故其法門特色如下: 《壇經》的中心思想是「見性成佛」,見性成佛是照見自己的佛性,體悟明白自己的本有佛性與佛相同,也就照見自己本來的心性,能悟見本性便是佛,不 是另外有一個佛的具體獨立存在。《壇經》云:「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」、「世人性本清淨,萬法從自性生」、「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」、「當 知愚人智人,佛性本無差別」。當五祖為惠能說《金剛經》,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惠能言下大悟,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。就對五祖說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 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 性,能生萬法。」五祖知其悟本性,就對他說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;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禪宗強調修行的重點在心,開悟要靠自心,成佛也要靠心的體悟,能體悟覺悟的本體,就能證得與諸佛一樣的境界。惠能的頓教修行直接從真心入手,體悟內在覺性。故惠能說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及「人雖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」。惠能以 佛性人人自有,人人皆可成佛,這一思想與《涅槃經》提到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」 之說一脈相承。一般佛教的修行,眾生想要修行成佛,其修行成佛的道路辛苦又漫長。離不開誦經、念佛、打坐、持戒……等等一系列的修行方式。禪宗是強調「心」的法門,修行成佛唯一要做的就是修好自己的本心,而其他外在的形式,禪宗都較不重視。惠能臨入滅時,教導門人,不可有任何的執取,排除一切外在事物的干擾,以下為《壇經‧付囑品》惠能與門人的對話: 問曰:「正法眼藏,傳付何人?」師曰:「有道者得,無心者通。」 弟子問正法眼藏,到底傳給誰?惠能回答有道的人自然能夠得到,心無所住的人 自然可以通達。法衣傳到惠能,就沒有再往下傳,意即不執取外在形式。故禪宗 不重外在的各種形式而直接指入人的內心深處。「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」,就是 徹見心性的本源,從而證得佛果。禪宗主張「不立文字,以心傳心」,因為語言有其侷限性,諸法實相與真如自性是無法完全用語言文來形容的,真如自性的顯現也不依於語言文字,而是依於修行者內心的體悟,唯有不囿於語言文字,才能體現真如自性。禪宗認為「心外無法」、「心外無佛」,每個人的心性即佛心,所以成佛只在 自悟本性,打破了外在的偶像崇拜。惠能說:「不悟即佛是眾生,一念悟時眾生 是佛」。惠能認為「佛性常清淨」,就像「日月常明」,不能成佛的原因「只 為雲覆蓋」,才造成「上明下暗」的局面,蒙蔽了自己的本性。因此惠能提出了識心見性,「自識本心,自見本性。」 並指出:「佛是自性作,莫向身外求。」他強調本心、本性是才是成佛的根源,由此出發,進而提出成佛是一種「自性自度」,即無須外界助力的自我解脫。由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所以成佛之道, 不假外修,只要「直指人心」,便可「見性成佛」。故在一切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裡,都可以體會禪的境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西遊記

西遊記 人生如戲·但看先哲這篇《修行即是一部西遊記》: 西遊記演角色扮演,意馬馳騁八識馳衍;不是別人皆自導演,識轉智慧安然無間;過程曲折阻礙難前·意馬牢拴駕馭恆遠; 精采好戲不斷上演,心猿鬧弄緊箍念咒;人生何嘗不是演戲, 心中默念五字真言;修道亦是橫逆考驗·日久功純止息妄念; 西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