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
頓漸殊途同歸
頓漸殊途同歸
從神秀和惠能所作的偈可以得知有兩種不同的見地,發展出兩種不同的宗派。惠能駐錫在曹溪的寶林寺,講的是頓教見性法門被稱為南宗禪;神秀在荊南的玉泉寺弘法,講的是戒定慧漸修的法門弘揚的是漸教的道裡被稱為北宗禪。兩 位大師的弘法都很成功,被人稱為「南能北秀」,也因此有了「南北二宗,頓漸 之分」的說法,意思是說,南宗是六祖,他的教育方式主張頓悟;而北宗是神秀,他的教育方式則主張漸修。這個差別後來成為南頓北漸的思想淵源。
一、南頓北漸的形成
南頓北漸的形成禪,又作禪那、馱衍那、持阿那。意譯作 靜慮(止他想,繫念專注一境,正審思慮)、思惟修習、棄惡(捨欲界五蓋等一 切諸惡)、功德叢林(以禪為因,能生智慧、神通、四無量等功德)。中國佛教很重視禪法的修習,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,都很重視坐禪的修行方法。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禪也非常重視禪法的修習,他是繼承達摩以來,重視禪坐的方法,提倡坐禪觀心、息滅妄念以「守心看淨」達到解脫。神秀的得法偈說明人本來就具有與佛一樣清淨本性,由於受到後天情慾習性等染污,所以障蔽了本來清淨的佛性,如果可以「時時勤拂拭」的功夫來滌除妄念,「勿使惹塵埃」就可以使清淨的本性得以顯現,以達到解脫的境界。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是著重在「修」的層面上,由勤息煩惱而將妄念除盡入覺之門,這首偈是漸門的指標, 尚未悟得祖師頓教法門的大意。但神秀的偈比較符合我們一般大眾的思維模式, 用意識了解、用想的有道裡,只要努力認真斷惡修善,隨時隨地能反省自我,時時勤拂拭,當塵垢盡時,自然就明心見性,五祖弘忍大師說:「依此偈修,免墮 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」所以五祖對神秀的偈是肯定的。 惠能之偈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心性的空無觀,與神秀心性實有觀完全不同。 在神秀看來身心是實有,如同菩提樹、明鏡台一樣;惠能說本無樹、亦非台,諸法事相均空無,他們所呈現出來的外相,不過是空洞的假名而已,惠能了解 到萬物皆因緣假合而成,是以名相皆假,身心感受也是假,一切都是無常的變化。 世間一切有為法,均是因緣起而生,因緣散而滅,自性空無、無有分別,眾生就不會產生分別對待之心,所以惠能說「本來無一物」。
惠能於三更入五祖室,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,為他傳心法要,講到 《金剛經》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時,惠能當下證悟,連呼了五句何其自性。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。惠能即會祖意,三鼓入室;祖以袈裟遮圍,不令人 見,為說《金剛經》。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惠能言下大悟,一切萬法, 不離自性。遂啟祖言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 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」祖知 悟本性,謂惠能曰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;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 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三更受法,人盡不知,便傳頓教及衣鉢,云:「汝為第六代祖,善自護念,廣度有情,流布將來,無令斷絕。 惠能這五句何其自性正是見性的境界,見自性之體用微妙關係,足見六祖已達到果地,不偏空也不偏有。五祖知惠能已經明心見性,已經見到自性。五祖說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」對「本心」的認識, 成為惠能頓悟解脫法門的理論基點。五祖弘忍大師便告訴六祖,你就是第六代的祖師。要善加護念廣度有情,將「頓教法門」流布將來,不要令頓教法門斷絕。神秀的偈與惠能的偈對照之下,可以知道兩人的境界差別。神秀大師的偈是 站在因地的立場,依此而修也是可以明心見性;六祖所講的偈是站在果地而言,已經達到無修無證的境界。神秀的是「守心看淨」漸修法門,惠能是「悟到心性」的頓悟法門。所以頓悟法門的重點就是直指心源,不說教不作方便,不立階 級漸次,直接道出本源,見性成佛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西遊記
西遊記 人生如戲·但看先哲這篇《修行即是一部西遊記》: 西遊記演角色扮演,意馬馳騁八識馳衍;不是別人皆自導演,識轉智慧安然無間;過程曲折阻礙難前·意馬牢拴駕馭恆遠; 精采好戲不斷上演,心猿鬧弄緊箍念咒;人生何嘗不是演戲, 心中默念五字真言;修道亦是橫逆考驗·日久功純止息妄念; 西...
-
彌勒真經-嬰兒姹女常持念-略探「嬰兒」之意 對於身心健康,除了保持簡樸以外老子還主張「歸真」,希望人們的心性都能回復到其最初始的真性狀態。那麼人的最初始真性狀態是什麼呢?就是「嬰兒 狀態」。人類嬰兒時期無任何心機,全憑生理自然真性運作,所以老子認為嬰兒 是最接近「道」性的。因...
-
一杯茶湯的管理——司茶人 “一杯茶湯的管理”,短短一句話,但卻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、技術體系、藝術體系、美學體系,終始本末,缺一不可。茶事中,人是其主體,茶是其客體。人與茶的每一次相遇,共同創造的皆是美好茶湯之作品。 行茶,首先需要的是一個茶空間,一方...
-
◎如何在家修 師言。善知識。若欲修行。在家亦得。不由在寺。在家能行。如東方人心善。在寺不修。如西方人心惡。但心清淨。即是自性西方。韋公又問。在家如何修行。願為教授。師言。吾與大眾說無相頌。但依此修。常與吾同處無別。若不 依此修。剃髮出家。於道何益。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